前言:
生而为人,是我们的福分。
但,人并非世界的主宰。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动植物便已在这颗星球上繁衍生息。随着文明演进,我们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平等"并非人类的独享,而是所有生命共生的权利。本案的诞生,正源于一场关于平等共生的居住实验。
屋主夫妇与女儿、四只猫共同组成了这个多元有爱的家庭。他们相信,猫并非人类的附庸,而是拥有独立情感与尊严的生命,它们会欢喜、会恼怒,也会为爱付出。
于是,我们摒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住宅逻辑,转而追求一种三维平等的空间叙事,舍弃象征过渡与区隔的玄关,将部分次卧与顶部空间让渡于猫房,赋予猫与人类同等的领域权,以实现人、猫、空间的三者平等对话。同时,注重整体性与舒适性,通过材质、布局、光影的巧妙搭配,营造出低调质朴、内在优雅的层次。这种近乎奢侈的空间分配,实则是屋主内心的温暖独白——家,是多维生命体的和谐共栖。在这里,人类与动物不再是主从关系,而是彼此尊重、和谐共处的家庭成员。
本案位于上海浦东,建筑面积120㎡,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两房,采光通风都很好,基本没有什么硬伤。只是因为屋主一家的居住需求,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于是我们需要打破传统思维,以颠覆性的空间叙事,来诠释平等共生的真正含义。
◆ 拆除主卧与客厅之间的非承重墙,将其完全打开,改成西厨和餐厅,次卧则改成主卧。
◆ 原餐厅则一分为二,一半做成猫房,一并与北阳台合并改成女儿房。
◆ 利用客厅与南阳台之间的承重墙做一张书桌,使其成为集书房、家政间和阳台为一体的多功能区。
◆ 依托原主卧和卫生间之间的承重墙立起一面L型的储物柜,既避免了入户见厕的尴尬,又增加了空间收纳,同时串联起公区,使空间在纵横交错,融为一体。
◆ 将卫生间干区移至玄关柜背后,满足干湿分离的基础功能。
入户便是开阔敞亮的大公区。客餐厨与书房、猫房相互联通,以开阔的格局形成自由流动的空间场域,然后以柔性界面消弭空间的绝对边界,材质转换成为功能分区的隐形注脚。
墙面与天花板不再是人类的专属领地。一条透明的玻璃步道,将猫的活动范围延伸至墙面与天花板,串联起猫的起居、瞭望与休憩区。人类仰首时,亦能见证另一种生命的悠然自得。统一的大面积木作营造温润基底,而穿插其间的玻璃、镜面与线性金属,则以轻盈感消解厚重,隐喻生命的流动性与通透性。
纯白调纹理墙体在黑白基调的静默中裁决光影,让视觉的呈现聚焦在猫步道上,墙上的部分微水泥和镜面设计,使得粗粝与精微在此交锋,留下斑驳印迹,人与猫的身影在明暗交织中重叠,这是独属于共生之家的动态艺术。
皮质主沙发、黑色木椅和玻璃茶几以半围合之姿,悄然间定出亲密对话的场域,棉麻地毯中和了玻璃与金属玻璃与金属自带的冷冽,东方留白的空灵意境与西方极简的克制美学在此达成和解。
书房成为多重材质碰撞的载体,悬浮书桌以精密的尺度设计悬浮于空中,L型超薄钢板如刀锋般嵌入墙体,镜面的折射让空间在视觉上无线延展。白色柜体与梦幻帘构成简练的背影,让人类伏案工作时,猫正从玻璃通道投来一瞥,两种生命体态在此刻共享同一帧画面。
西厨与书房通过顶部框架完成隐性过渡,这个看似轻盈的过渡,却承担着结构支撑的实用功能,同时透过隐形灯带的柔光完成了视觉引导的审美使命。 圆形餐桌的设计暗藏空间哲学的智慧。其半嵌入岛台的姿态打破了常规的几何秩序,既不完全属于西厨,也不完全属于餐厅,而是成为连接各功能区的动态平衡点。当一家三口围坐用餐时,这里是温馨的餐厅;当他们围在一起制作咖啡甜点时,延展的台面又自然转化为西厨的操作区。
岛台上面的银色镂空灯具在黑色瓷砖和木色柜体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立体迷人,正面的白色柜体与侧面一整排的原木柜体将收纳隐于无形,而柜体中间特意留出来的镂空装置和地上的隐形灯带,既避免了空间过于单一,又让烹饪过程成为可观赏的生活剧场。
在这里,晨起的咖啡香气能飘进尚未苏醒的书房,晚餐时的欢声笑语可与猫房共鸣,而猫的身影可能在任何高度突然出现——这种精心设计的不确定性,正是当代住宅最珍贵的奢侈。
猫房以严谨的几何秩序介入人类空间,空间叙事在这里呈现出精妙的多声部结构。超白玻璃的运用保证了视觉的通透性,而恰到好处的朦胧感又维护了必要的心理边界。同时,一个相对独立的猫房,可以从物理层面隔绝猫毛,减少家务时间。人类的水平动线与猫的垂直动线,打破了传统住宅的平面化局限,重新定义了家的时空维度,让每个生命体都能以最自在的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诗行。
而悬浮鞋柜与玻璃房的结合,又创造出新的交互关系,看似随机的连接点,实则经过紧密的动线分析和行为模拟,这种自然生成的衔接,模糊了功能分区的概念,将空间转化成持续演出的生命剧场。
为了避免入户即面对卫生间的尴尬,我们将玄关柜与西厨结合,既保留了私密性,又创造了干湿分离的条件。为了消解空间的封闭性,还刻意在台盆柜与镜柜之间开了一扇窗洞,让空间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自然通畅。
相关案例推荐

HO STUDIO
设计师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