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精装房改造的本质,是在地产商设定的标准化容器中,植入具有个人意义的标签。这一案例,即用最克制的设计语言,解构精装房的骨骼...
通过不断的「打破」与「重塑」— 原始精装房的繁复装饰被剥离,构建出流动通透的新秩序。家的新定义,是「我」身上的一个「器官」,装下最丰盈的精神世界。
全屋改造共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
物理层面的拆改,包含鞋帽间的玻璃门,厨房的门、柜体、吧台等;功能的整合,引入自然的元素与灵活的场景,让每个区域的界线变得模糊,打造复合式场域;最后,便是以松弛舒适的生活方式为主导,探讨天然材质、中性色调、艺术感装置与生活气息的结合,顺应内心的节奏,身在其中,心临其境。
入户拆除了原鞋帽间的玻璃门,以悬空地台与艺术木雕构建层次,通过开放式层架结构与餐厅形成视觉对景,使光线、空气在玄关-餐厅轴线上自由流动。此设计延续艾迪逊酒店「去门化」的空间渗透及减法美学。
西厨「打破」原有的设计,并将功能艺术化。整块大理石构筑成非对称超尺度的中岛台面,并顺势向窗边延伸,以柔和形态弱化直角线条,瞬间成为家的视觉中心,并成功解决了台面及收纳不足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将厨房转化为环形社交区域,在极简框架中又有了无可比拟的松弛。
餐厨区拥有中性的色调,在看似极简的形态中,融入多种材质,天然木皮、复古镜面及多种天然大理石。
立面设计中也有很多巧思,在水吧台及设备区,用木质材料切割成浮雕的格子,避免整块柜门的单一性,当光线穿过格子,在地面、墙面投下类似竹林的光影,由表及里,内外轻盈。家,拥有可持续的美好。
地面,犹如扎根的大地脉络,选用和水吧台同样材质的「绿山水」与木地板碰撞,沿着岛台的形状进行拼接,既界定功能分区,又让地面成为岛台的镜像延伸。
餐厅的节奏是逐渐放慢的,以圆形大理石餐桌为中心,搭配木质餐椅。餐桌上方垂吊多组金属&玻璃吊灯。吧凳是点睛之笔,造型古朴,自带镂空。
清晨的光线会先触及吊灯,滑过藤编立面,最后在石材与木质的地面散成光斑,所有元素之间,保持着对等的光影关系与有机形态,打造宅中的「EDITION时刻」。
客厅空间拥有自然主义的内在,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将生活的褶皱刻画在每一处细节:两种不一样肌理的艺术漆涂刷的墙顶、大面积涂鸦的画作、原木质的家具、不对称摆放的沙发组合...
各式木质矮几、粗陶台灯、花器
这些有温度的器物让自然的意境悄然生长
在弧形转角的落地窗边悬挂一盏野口勇纸灯
恍惚之间映出不一样的氛围
客厅角落专门打造了一个小书桌及不规则的木质书架,与棉麻质感的沙发区、阅读区,铺陈出慵懒的禅意。
摈弃矫饰,保留空间的自然感,不刻意雕琢,褪去精装房的模样,让质感与光线成为主角。
主卧套房从第一印象来说,是「柔软」,温柔并有质感。双曲面的艺术墙体与彩色墙画层次拼接,其余部分留白,让弧形面成为空间唯一的视觉中心。
衣帽间的改法很有意思,拆除玻璃门形成背靠背的柜体,将酒店套房里walk-in-closet概念搬进住宅。并且,由镜面、烟粉石材、布纹编织、实木小边框相结合,形成了MINIBAR。
狭长的空间容易显得呆板,所以我们将功能拆解,分别是展示、办公、阅读三个区域。譬如书架展示区与背后走廊有很紧密的关系,甚至我们采用了凿部分墙,向身后的走廊「输送」自然光线。
相关案例推荐
地平线设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