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案的业主是四口之家,夫妻二人带着两个小女儿一起居住。除了满足日常起居功能,业主还有一个比较个性的需求——即增加面积足够大的佛龛空间和独立茶室,希望将信仰融入设计,让家中既不那么古板,又不与世俗脱节。同时极致规划收纳,榨干每一平米的空间来储物。
如何将信仰与生活结合,平衡好精神与物质,成为这个180㎡的家庭空间实践中的主要课题。
本案的最终呈现有着浓重的中式美学色彩,将天圆地方的中式符号、佛光普照的精神象征和谐融于硬装改造中,搭配木头、棉麻等材料软装选用,以及巧妙的引光入室设计,整个家刚柔并济,兼具禅意与烟火气息。
原本的三居室布局基本满足四口人居住的需求,设计主要从优化功能分区和室内光线着手:
1.原始厨房门洞距离餐桌较远,在评估了厨房的使用频次之后,选择将其一分为二,分出了一间7平方米的榻榻米茶室,面向餐厅的部分打开一个新的出入口,优化出餐动线。
2.在茶室和厨房的新建墙体上,通过玻璃砖进行采光的补足,相同的手法也被应用在卧室区,避免空间转换时,明暗对比太过强烈所带来的不和谐感。
3.调整后的空间公区与私区分明,并通过走廊进行过渡。客厅、餐厅与阳台连通成一个大的开放空间。
这套户型拥有内外双玄关。外玄关设置了鞋柜与过季衣帽储存间,内玄关则改造成迎宾的区域,山谷形状的壁龛内常备插花,温暖迎接回家的人。
走廊的顶部采用小教堂拱顶的方式处理,巧妙解决了走廊两端各有一道低矮的头梁的问题,此外,将第一道头梁设计成圆弧拱门的形式,提升了视觉层高,穿过廊道,随后走向宽敞明亮的客厅,带来一种桃花源般豁然开朗的层次感。
客厅的设计理念以中式哲学主导,围绕天圆地方的核心理念,和谐融汇了中西方元素与家具摆件。
主照明设计为由三个同心圆嵌套的天体造型,中心圆盘上的射灯负责提供茶几区域的重点照明,镶嵌在最外围圆环的灯带,则通过木盘的散射为空间带来柔和的氛围光。
圆盘之下便是这个散发着金属光泽的Art Deco风格定制壁龛。壁龛兼具背景墙、隐藏电视柜、电子壁炉三重功能,通过木作涂刷艺术材料+内凹曲面的特别工艺,使其反射光线形成中心亮、四周暗的渐变“流光之壁”,与另一侧的佛龛柜呼应,禅意十足。
原创设计的佛龛柜使用藏青色与苔绿色的组合,庄重沉稳,柜体两侧内嵌折叠屏风,可将佛龛柜整个遮挡起来,背板使用开合滑轨为收储唐卡留出空间。供桌向外延长,形成阶梯状层次,两侧的玻璃展柜背板有星光镂空,采取自内而外的散点照明方式。
与佛龛柜连接的门、阳台垭口同样延续天圆地方的弧线造型,同时抬高了阳台区域,将这个室内外的过渡带打造成家庭活动区。拱门石材的表面参考了圆明园内的欧式纹样,搭配香格里拉帘,这方空间也成为男女主人抄经静思和坐拥美景的最佳休闲位。
客厅另一侧是水吧和餐厅区域。门洞通过简洁的弧形石膏线弱化梁体存在感,餐厨柜体依然使用一致的定制木作。对于石材的应用则较为克制,主要在刚需台面和西厨墙板使用了大理石装饰,利用丰富的纹理来增强用餐时这一面向的视觉体验。
为这个采光通风不甚理想的厨房,我们选择了百叶形式的门和部分玻璃砖墙体。
内部为U型布局,嵌入式的电器与橱柜使立面更整洁大方,同时利用吊柜的下拉五金实现中层空间利用。
原本厨房门洞改为榻榻米茶室的入口,茶室是暗间,因此照明采用了多层次的设计,除被动采光外,加装了顶部软膜天花、可独立操纵的幛子灯箱调节光照,满足业主偶尔冥想的环境。茶室选用谷仓门,兼具书籍展示的功能。
穿过佛龛柜边藏青色的门后,便到达业主一家四口的卧室区,通过走廊的过渡设计减弱公区对卧室的影响,使私区更安静。
小女儿房保留了良好的西南采光,利于成长期的视力发育。同时我们按照小女儿的身量定制了收纳柜,造型上有着不输成品家具的曲线与筋骨。
大女儿房间的床头柜同为定制设计,与利旧的实木床搭配相得益彰。玻璃砖墙体透光不显影,为走廊补充采光,柔和地过渡了场景。
主卧的床为业主长辈赠送,使用多年早已习惯舍不得更换。为了让这个老红木床与新家风格更融洽,我们选择使用更具纹理感的木皮及棉麻材质护墙板进行衬托。
主卧为套间形式,衣帽区连通浴室与卧室,通过衣柜分隔,衣柜门开向朝外,可以大幅度减少卧室区域的浮尘,也使入浴与起居动线更流畅。
相关案例推荐

两个设计师设计事务所
设计师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