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好像大家很少在讨论平面图的事情了。设计的美、材料的甄别、软装的出彩都在争先恐后。一方面是武汉现有房产的结构,没有太多“非改不可”和“不得不拆除”;另一方面,相比较在平面上的揣摩和演练,大家更关注一块砖的颜色、一张沙发款式的纠结。落地效果吸引人们快点奔向目的地,不愿多想一刻:当新鲜感褪去后,真正支撑十年朝夕相处的,究竟是沙发的颜值,还是空间与习惯的默契?
时隔多年,屋主再次找到我们,还是关于平面布局的困扰。
她的新家在一个老小区,顶楼复式,一片足够大的露台,想到阳光将从此倾泻而进,和丈夫就充满期待,儿子已经在国外念书,这里算得上是以后的养老房,让他们那些美好期待踌躇不前的原因是:
“户型不好,不想住了。”
通过研究原始户型结构,我们能感受到阳光在这个屋子里都走得磕磕绊绊。我们集中在楼梯问题的解决和屋主生活日常的追溯,图纸上的困局开始松动,就像解开纠缠的毛线团,每一根都清晰分明,带着扬起的缓慢尘埃,重新感受和打理生活。
一层原始结构
一层平面布局
一楼是整个家的客餐厅,从楼梯位置的改变开始,原本被空间生硬切开的功能,重新汇合串联起流畅的生活动线,这一层布局呈现“前厅后院”的空间秩序,强调起居的舒适和储物的便利,屋主和丈夫相互陪伴,又有各自沉浸不打扰的空间。
二层原始结构
二层平面布局
相比较一楼的功能性强大,二楼更关注生活的舒展性:一半是大卧室,一半是阳光满溢的茶室露台。楼梯位置的变化为这一层带来更多的储物空间,以及更自由的动线。
对玄关寄予的诸多想象中,它需要第一时间告诉人们关于这个家的一点线索,同时要兼顾整理室内外的冲突和衔接。
设计师用流畅的弧形结构完成了这样的想象——“很好奇这个家,但不是一眼就能窥探到室内”,蓉姐和丈夫在这样的空间序列中,重新感受回家的节奏,关注生活偶尔带来的戏剧性。
像是一块蛋糕的放入,一个游刃有余的圆弧门厅在描述这个独立的玄关,曲线轻轻一拉合,包裹感顿出,有质感但不纷扰的缘由,是柚木色的蜿蜒铺陈,它拔地而起,快到顶面时又戛然而止,用灯带环绕出呼吸空间,我们在这里“感受到回家的温暖和质感、能被家紧密拥抱。”
这是玄关的第一层整理思路:友好,接纳。
圆弧门厅连接着一排储物柜和一扇大理石门洞,我们由此来到玄关部分的第二层整理:日常细节。
白色柜子是家里的次净衣区、鞋包区,囊括了平日里进出门所需的收纳和使用习惯,柜子表面是平静的,藏起生活里的波澜壮阔。
接受大理石门框的深沉邀请,继续向内探索,一个由原楼梯空间改造而成的三分离卫生间,夹带着容量可观的储物柜,形成了玄关的第三层整理思路:除尘、洁净身心。
里面藏着一个美貌的马桶间,用壁纸来倒影和扩大空间的限制,戏剧的微微张力出现在这里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可以观察到日常生活的小变化,比如,即使走廊上已经准备了镜柜浴室柜,在这个小空间里,依然设置一个独立的洗手台来做生活便利的支撑。
从进门到这样的洁净区域,完全不干扰客厅内部而存在,在层层递进的情绪里,不断与外界剥离,反复与室内融入。
有时候我们总在寻找当下流行的家具和元素,为寻找一张沙发,一把椅子而翻遍整个杂志,眼花缭乱中回望起,经典的家具有可贵的的部分,在这个家的客厅,设计师和屋主重新看待经典的作用。
温馨的感受来自于大地色的均匀涂抹,因为阳台的打开而迈步来充足的光线,围绕着电视背景的通道也倾泻进阳光,客厅在非常轻松透气的布局中,款款铺开,点缀绿意的缱绻时光,让追光而居的人们,犹如身处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庄园中,甘愿陷入经典款沙发的软糯。
一楼的客餐厅储物,主要分散在进门口和餐厅部分,客厅部分并不过多安置,开放格仅做一些小剂量的补充,不必在造型上曲折攀援,保持一个比例节奏向上,只需要填入屋主丰富经历,在这里各自沉浸,却又彼此相连,感受生活和打理一个屋子变得容易很多。
当阳台空间扩入客厅,现实的问题会随之而来:房子会裸露出两边的承重柱和横梁,设计师的处理办法是让它们在空间内实现轻松跨越,顺势而为做了一个拱形门洞 ,筷子砖再次细密地填入其中,大胆暴露梁体的存在感,与顶面的石膏抽缝比例不同,在一疏一密的节奏中完成整个自在透气的氛围。
在现代的框架里散落复古的痕迹,总有一种时间交错的感受,光影随四季、随人们的起居而变化,时间的流逝开始以具象显现。
客厅电视背景的的通道跃向厨房,那里有弧形的垭口迎接,这原本是一间小卧室,因为楼梯的改动而成为阳光厨房,玻璃吊滑门让这个地方的动线时隐时现,藏着结构内的遥望。
餐厅是微微站立在空间中央的,份量不大却是青葱有力的一笔,它把空间结构轻巧划分开,一盏陶瓷灯垂钓着用餐氛围,圆桌的力量显现,包容个体的相处,也能罗列出更多亲朋好友相聚的画面。
在创造家居氛围的同时,餐边柜的补充没有被忽略。从玄关而来的柚木色继续延伸,散布在餐边柜/水吧台,即使加上石材的铺陈,它也足够轻盈,完全忘记这里就是原来的卫生间,窗户结构的存在保留着光线通道,紧挨着的水管处理,是一样的圆弧形来接纳,马赛克砖和涂料的配合,转角处尽显柔情。
楼梯取代了原本的厨房,成为了连接上下两层的核心动线。印象里的旋转楼梯都不怎么好走,但走在这里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它不再是那种为了节省空间而显得局促、让人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的设计。相反,它宽敞、舒缓,每一步都留有呼吸的空间,不急于让你到达目的地,甚至带着一种优雅的仪式感慢慢向上探索。
时间在这里被拉长,脚步也随之慢了下来。顺着原有的厨房烟道向上攀援,空间移位的奇妙感受。
在楼梯的转角处利用建筑现浇的结构部分,设计了缓冲平台和储物柜,楼梯的走向更加自然流畅,白色的木质扶手以一种柔和的曲线延伸,比想象中的触感更舒适,"以前觉得楼梯就是个过道,现在倒愿意在这儿多待会儿。"
拾阶而上,这里乍看是走廊,其实是一个三面环门的小门厅,三个空间(大主卧、茶室露台、卫生间)的通道将由此分散开。
手工砖带来不规则纹理与独特触感,木地板会让人们心安,蓄积足够的情绪浓度,度假心境自然展开,这一层的三个空间是独立的,而面对三扇门,该如何处理边界带来的阻隔感?
在门的边框和垭口上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砖的度假排列,木料的极窄收边,门框极力在弱化自己的存在感,不管是茶室露台的百叶折叠门,还是主卧电影版的双开门,都可以驻足停留,开启每扇门仿佛都是不同的际遇,本身就令人遐想,当空间的门都打开时,边界消失了,风和空气灌入、流动。
开始进入一个松弛慵懒的空间,这是屋主的主卧室,小麦色的木皮翻涌至顶面,云朵白鱼贯其中,一种朴素放松的田园美感。
床背只用清一色的线条排列,白色露出松软包容的一面,这是一楼的元素延续而至,又酣畅淋漓地发挥最大作用,简单轻松的氛围、不断被拔高的视线,把生活都往前推在闪耀的阳光下。
看向这个卧室的储物,因为楼梯位置改变而扩容了空间,一边是柜门的线条描绘储物的轮廓,屋主喜爱的成品梳妆台也有一席之地,旧的生活加入新的居住轨迹;一边是通往衣帽间的吊滑门,和床背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不加任何粉饰。
适度粗野中,在留白处为光线留出空隙,让时间“可见”。
步入式衣帽间,拥有宽敞的走廊和非常细致的收纳系统,挂件、抽屉、叠放、分区,光线进入的通道被设计师化解为台面,一些织布和天南海北的搜集,房屋角落带着故事感而存在。
和一楼的水吧台一样,二楼的茶室也具备这样的作用,屋主希望一楼有的功能,二楼也不能缺少,不管在哪一层空间,生活的便利性是能覆盖的,功能区是可以随着人的活动轨迹而走的。
相关案例推荐

居也设计
设计师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