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市人每天在室内的时间占据全天的85%以上,大多数人超过20小时,我们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微薄而脆弱的联系。是钢筋水泥筑成的封闭堡垒,将我们与自然割裂?
都市的居住空间常常像精致的牢笼:恒温的空调取代了四季的风,人造光源掩盖了晨昏的变化,隔音玻璃阻断了雨滴和鸟鸣。我们躲在安全的水泥盒子里,却不知不觉切断了与自然最本真的共鸣。
作为住宅室内设计师,我们希望家成为一座桥梁,重新连接我们与阳光、空气、草木。在家的每平米空间中,都能让居者与自然、情感产生连接和互动,这是住宅设计更本质的需求所在。
人应该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像鱼虫草木一样。因此,住宅应当回归它的使命,让空间像树一样呼吸、像水一样流动、像土地一样包容。我们要拆除的不仅是多余的隔墙,更是人与自然间的屏障,让住宅的边界变得柔软,允许自然渗透进来,也允许生活向外延伸。
我们选择将工作室藏在富民路的梧桐树下,不是为了逃离,而是在快节奏的繁华中,寻一处让人慢下来的地方。清晨,咖啡豆的香气四处飘散;雨天,雨水敲打梧桐叶;冬日脚下踩碎的枯叶……那些细微的动静,当人慢下来时都可以逐渐放大成诗。
风,不可见,但有声音、气味、形态、触感,我们开始懂得,设计不应被效率掌控,回归自然本质、追求身心平衡才能真正读懂生活。
无数的设计大师都是以自然为师的,他们观察风的流动、光的变幻、植物的生长,从中提炼出设计哲学,有机的形态、动态的平衡、生长的适应性,自然界的智慧被转化为实用设计。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复刻它的形态,而在于理解它的逻辑。
建筑从来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一场关于边界的思考,当室内外的空气、光影、声响开始自由渗透,建筑便褪去了封闭的壳,成为人与自然相互滋养的媒介。
对风起时而言,一种自然而然存在的空间,不以造型和风格为优先级,真实触感大于视觉仿真,动态交互比静态陈设更加重要,让材质本身诉说自然的故事,让结构承载光影。
我们希望将风、光这些生命能量带入到空间中,空间永远在生长,没有完美,只有更好,逐渐变成情感体验场,让人向外拥抱自然,向内回归真心。
相关案例推荐
金园圆/郭杨宜
设计师相关作品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