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理想社区的构想中,邻里关系是重要的一环,而社区中心的建立,令“消失的附近”悄然回归到生活半径当中。在“同一片屋檐下”,人与人的关系会因一句寒暄,一声问候而变得更有温度,更为持久。为滋养邻里文化,兑话设计从城市、共享、多元为出发点,构建屋檐下的“舞台”:福顺共创中心,成就理想社区中的一道风景线。
福顺共创中心位于郑州中牟县的一块居住社区,前身是居民楼的底层商铺。为了给周边居民提供室内活动的公共空间,令全龄段居民能够在此和谐共处,于是社区管理者希望将底商改造成为社区服务中心。
福顺社区共创中心共320㎡,原本的建筑布局独立封闭,不利于实现构想中的开放场景,且为融入图书室、咖啡吧、休闲室、办公室等功能,设计师将内部非承重墙体尽可能的移除。在面向城市的一面,以开放通透的方式去对话,希望来往人群能够注意到这个公共领地,并毫无负担的走进来。
从城市界面看社区共创中心,就像是一间透明的文化橱窗,对社区居民释放欢迎的善意。“橱窗上”具有庇护感的屋檐,为驻足行人提供有效的遮挡,增添了一处檐下交流的场景,人们也能够被吸引走入这间多元剧场。而在入口的右侧,出乎意料的多了一处嵌入式的半室外场地,通过可以望见内部的窗口,链接了内与外,这片场地可以是过往人群的休憩点,也可以是社区居民向外展示的小舞台,角色功能完全由居民自己来积极定义。
进入社区中心,迎接到访者的是咖啡吧台区域,以此为中心点,其他空间场景依次衔接。咖啡吧右侧是能够坐下饮茶的休闲区域,以温暖的红色地砖区分场地的差异,独立且融入环境,窗口成为视线的连接点,这里也是与外部休憩点连通的空间,临窗的位置能够享受更多与户外接触的机会。
社区共创中心令邻里文化有了生长繁盛的土壤,人与人的关系也因此多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只是同一个住宅社区的陌生人。在有限的场景下,设计师置入多元复合的体验场景,同时保持各个空间的交互性。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曾道“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在咖啡吧的左侧,则是社区共创中心的公共图书区,由定制书架墙围合出的一块场地,不仅为爱好阅读的居民提供阅读角,还作为举办各类节庆文艺活动使用。定制移动椅可灵活移动与组合,并能够恰好嵌入书架底层,可适应场地多元的角色。同时,在阅读区一侧,开辟出一间可共享的单独会议室,为创业办公人群会议交流提供物理空间与设备支持。
空间本身成为促进“相遇”的媒介,功能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在此互相渗透、彼此滋养。这不仅仅是一次物理场所的改造,更是对理想社区生活的探索实验,让社区文化在有限的空间内无限生长,演绎出屋檐下充满温度与可能性的生活剧场。
在有限的预算下,设计师采用多元的空间组合,较为纯粹的材料策略,营造出秩序且丰富的空间,给人层层递进的惊喜体验。全木包裹的室内空间及家具陈设,具有朴素的温度感,红砖铺装令视觉上产生涟漪,强调了空间室内外的反差和制约。
在这块生活剧场内,不仅功能场景之间互相渗透,一些巧妙的构思也在影响着社区文化的形态。一改传统且拘束的社区邻里中心面貌,设计师还往有限的室内置入了“窗与台”,运用园林中的借景、框景等方式,仿佛游园般,形成新的体验维度,也令室内多了一重呼吸感。
在阅读区的里侧,由全木包裹的空间,则是为享受阅读的人群而设计,并非与外界全然阻隔,而是以一扇窗打破封闭感,实现趣味的互动。同样,人们还能够在一些不经意的开窗处,发现自然景致,独具匠心。为了打破内与外的体验界限,在社区中心的多个角落,设置了台阶式的座位,仿佛身处户外,只为了令休憩、交谈或阅读的方式能够更加松弛随性。
相关案例推荐

兑话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