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商业空间 > 案例详情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新校区,生长与容纳

深圳 |教育 10280㎡ |风格: 现代
2025-06-26
12331

前言: 深圳是一个新生的移民城市,包含潮汕、岭南、湖湘等多种亚文化单元,但始终未形成占有绝对优势的主体文化。这个城市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并不是中国传统城市当中的血亲与宗族根源,而是一种暗含在深圳效率和深圳速度背后的深圳精神——这一现实主义的文化根基构成了这座城市特殊的人地情感纽带。

一方面,深圳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速造成了土地资源紧张、教育用地不足等现实困境。另一方面,这种密集的城市特征也成为深圳精神所提出的包容性、开放性、流动性与多元性的物质载体,构成了深圳的现实背景。与此同时,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湿热的城市氛围与密林丛生的自然环境则赋予了这座城市先天的地域特质。故而,这种“外在”的由日常实践逐渐建构起来的高密度城市环境与其“内在”的地理文化形成的双重现实,共同构成了深圳地域实践的基础。

“筑造的性质是要由那些自发地要求筑造的诸物的本质来决定。”[1] 深圳当下的教育建筑设计,即是通过对新时代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教育需求和“高密度”“亚热带”这一双重现实所构成的地域本质的整合与汇聚。进而,通过这一差异性的建构确立深圳地区亚热带高密度立体教育中心的身份认同 [2]。本案以此为线索展开对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新校区的设计思考,通过对教育建筑生长与容纳本质的反思、建筑与城市和自然的共生关系、高密度建筑当中活力的形成、校园公共空间的营造、气候适应性等多个问题的探索,形成我们对当下深圳教育建筑的现实回应。

生长与容纳

现代

现代

边界与留白

现代

现代

现代

现代

叠层与并置

现代

现代

现代

网友评论

李晓东

报价:1-1000元/平方米

工作年限:

35年

报价范围:

0~0元/平方

职务:

建筑师

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主持李晓东工作室,曾任教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被美国建筑师协会授予荣誉院士,曾获美国建筑师协会未来可持续建筑奖、森山国际建筑奖、世界建筑节文化建筑大奖、阿卡汉建筑大奖、亚洲建协建筑金奖、联合国教科文文化保护创新奖等。

查看更多

发现好物 查看更多好物
扫码查看更多案例
点赞
评论
小程序
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请打开家居杂志客户端“扫一扫”
忘记密码?
还没有通行证帐号?立即注册
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