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居住者而言,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居所,它包容了更亲密的关系、熟悉的环境与难忘的记忆。
设计改造,也不仅是对这个居住空间的升级,亦是深入居住习惯、情感需求与未来可能性的考量,重塑一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对于居住者而言,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居所,它包容了更亲密的关系、熟悉的环境与难忘的记忆。
设计改造,也不仅是对这个居住空间的升级,亦是深入居住习惯、情感需求与未来可能性的考量,重塑一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 已来设计
01
时间构建
这是一套承载了男业主童年与成长的老房子,虽然业主已组建家庭并有了另一套房,但仍怀念老房的生活气息与周边市井的烟火气,同时为了离父母更近,业主一家三口决定搬回这里开启全新生活。
房屋是颇有年代的老式布局,因柱梁多导致层高低矮;不合理的采光分配和杂乱的动线布局,使房间昏暗且行动局促不便,不符合现代居住需求。于是设计针对房屋问题逐个展开优化,反复推演日常动线与功能取舍,同时深度考虑了业主短期内二胎规划和未来10-15年长期的变化,扩容更多收纳空间,使每个成员都能享受到生活的舒适品质。
原始客厅受卧室环绕,局限于狭小且缺乏流动的状态。于是重新规划动静分区,将客厅和次卧进行挪移,重新梳理动线逻辑后,尽可能释放更多空间给客厅,同步优化门窗结构,极致开放采光面,保证空间宽敞通透。顶部配合梁的镜面处理,进一步修饰层高,视觉上削弱压抑感。
客厅考虑更多样的场景动态,组合定制了家具软装,摒弃传统扶手造型,消除可视化边界,在复古布艺肌理的包裹下,平添几分松弛。国外旅行的相片、色彩艺术画、收藏的器物等,抚触着每一寸生活气息,延续一场由时间构建的长期主义。
02
动态梳理
设计将重点落于框架的构造,留白与原木互为嵌合,不需要多余修饰,结构随场景递进,衍生出流畅极简的块面关系,呈现出一体化的连续性。
全屋循序展开对动线的梳理,以入门为切入点,设置玄关形成过渡的停留感,制造隐形分区。圆桌和玄关靠墙布局,餐厨之间互为游离且交互,调度适宜的比例尺度,正好容纳一人通行,由外向内豁然开阔,制造空间穿梭流动。
餐厅打破传统模式,靠墙一侧定制卡座,与圆桌互嵌包容,同厨房吧台形成交互,衍生出一条紧密的次动线,营造家人之间的亲密场景。
餐厅缺少采光面,于是在侧墙开一小窗,作为视觉上的光源修饰。照明以灯光为主,冷暖光源调和家的氛围感,感受纯简之美。
厨房采用玻璃三联门,不仅减少对空间的占用,还可根据场景需求赋予尺度开合的自由。进行烹饪时,所有门全部闭合避免油烟;半开半合可防止小孩出入厨房,确保安全性;当移门全部收于边侧与柜体对齐,充分释放交互切面,收束自如,灵活变化场景形态。
03
内在衍生
考虑业主未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基于三卧需求,协调功能、收纳、动线之间的处理,调度秩序且流畅的居住体验。
生活阳台纳入主卧,给予格局重塑的更多可能。床头靠墙改变朝向,重新梳理入门到洗漱、入寝的舒适动线,扩增一个书桌和收纳柜,极致规划空间利用率。
卧室在保留基础功能的前提下,以留白让渡更多余地,通透空间的呼吸感。润白与原木组合结构框架,通过暖光和画作的修饰,牵引出缕缕温暖之意,细节中妥帖关照居住品味。
根据业主的主次需求进行分析取舍,高效处理空间分配,增设了一个独立衣帽间。全身镜延伸视觉纵深,柜体根据衣物类型、穿着频次等精细化布局,使整屋的储藏量扩容数倍,展现设计真正的价值体现,私享生活精致仪式感。
外卫采用折叠门,减少对空间的占用,门开启时可释放更宽阔的穿透面。洞石和木门拼接形成一体化切面,回归结构与材质的内在构建。
一扇门窗的开合、一盏灯的明暗、一次行走的轨迹等等,都被列入设计的考量范围,细致地梳理着人与空间的动态关系。在空间构造的表象之外,设计以敏锐的感知力,关照到业主内心真正想要的情绪回馈,串联了回忆与温情。
相关案例推荐

已来空间设计
设计师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