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点书店于厦门万象城正式开业后,3天客流量达2w+,成为厦门必去打卡的网红书店。开业不到三个月,凭着新型业态,即在「2019书店大会」上,获得了2018年年度主题书店。
品牌背景
以公众号「十点读书」为核心的新文化传播服务平台「十点文化」,致力于打造女性用户的文化生活品牌,传递“温暖、力量”的正向价值观。发展至今,已服务超过1个亿的女性用户,拥有矩阵粉丝数5000万+,750万+小程序用户,头条文章单篇阅读量250万,成为微信生态内第一文化媒体矩阵。
随着线上用户引流成本的增加,十点文化积极寻找流量突破口;更因为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基于线上的文化消费方式已无法满足用户,人们需要更有温度的线下人文体验,十点书店应运而生。
核心形象
十点书店与行业内其他书店最大的差异,在于高密度的精品内容传播。“温暖、力量、陪伴”是「十点书店」的品牌DNA,也是指引品牌形象设计的灵魂。
我们提取了最直观的十点钟作为基础视觉形象,在设计概念演绎上,取意“文化蒲公英”,即十点书店如同一朵随风起舞的蒲公英,柔软又富有生命力;是文化的孕育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十点钟既直抒胸臆,亦是文化蒲公英的缩影;书籍是时间的刻度,亦是文化的种子。简洁的形式让标志拥有更多的包容性,满足在店中其他板块的延展应用。
新零售书店
十点书店无疑是实体书店行业内振奋人心的新业态。空间设计中,除了打造品牌图腾,如何将客户强大的线上资源转化为真实的感官体验,是我们在打造十点书店时不断思考的命题。
首次打造十点书店,我们希望空间里可以有更多关于时代发展及个人情感的对话。我们“浪费”了书店的前厅,放置了一个以时光、蒲公英为设计原型的动态装置。
装置缘起十点读书线上听书的用户习惯,而拿起电话筒听到线上音频,互动灵感却是来自于旧时的电话亭。
通讯不发达的年代,电话亭曾是人们日常进行交流及聆听的空间,虽然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人的情感交流并未间断。正如线上阅读迅猛发展的今日,人的阅读需求并未减少,实体书店需要聚焦于消费者更多维的阅读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话筒听书的这一动作,唤起人们熟悉的记忆,随着装置上方代表时针、分针、秒针圆轴的转动,用通感链接时代发展下不同形态的情感体验。
十点咖啡是精品咖啡,在店内没有饮用受制的区域,在吧台制作完后,顾客可以带着咖啡在店内任意的地方享用咖啡与书籍共处的美好时光。吧台位于书店的中间,便于输送至各个区域。在客户不断强调轻盈的情况下,吊顶部分采用了流线型的设计使空间变得更加透气。
客户拥有大量的线上讲师及KOL的资源,希望在书店中实现讲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十点课堂便承载着这样的功能。
作为十点书店的独特业态,课堂需要有专业的设备,但在面积的限制下,同一个场地需要同时兼备咖啡休闲区的功能。课堂内的桌椅均不固定,以便满足场地的灵活变更,授课用的Led大屏幕藏在黑色玻璃后,在没有活动时会褪去,不对咖啡区的人产生情绪干扰。
除了授课外,由讲师和KOL定期布置的十点书房常设主题性提案,具有强烈的展示性。
为了突出书房的观感和仪式感,我们将书房做了抬高,人们拾级而上,进入知识的世界,书房天花的镜面吊顶蔓延至书房外,象征知识和力量向外发散。在不大的店内,级差为空间带来了更好的节奏感,而进入书房后视角的切换,也为人们带来了更为奇妙的感受。
书房和课堂的另一侧,是小十点。
区别于书店温暖平和的调性,刚踏入小十点的区域,跳跃的、明亮的色彩便能带动心情。小十点的设计重心不止在小朋友身上,更聚焦于每位家庭成员在陪伴成长过程中的舒适程度。阅读的桌椅高度、适合幼儿及家长的不同厚度的坐垫,可供父母和孩子坐下休息的成长树,精心设计的空间细节是为了创造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体验,带来高质量的陪伴。
除了店内的设计,我们还在3平米的橱窗内,策划了一个小场景。
场景中嵌入了厦门的花砖元素,还原了深夜读书的画面:一盏灯,一张桌子,一本书,便足以填满整个独处的夜晚。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在橱窗设置封闭的玻璃,每一位读者都可步入橱窗内,拍照打卡,留下自己与十点书店的瞬间。
从线上的现象级媒体走向线下书店,十点书店用强大的内容运营能力,让我们见证了在新的时代浪潮下,实体书店如何用更多样的形态去承载人文情感。未来,十点书店将走进百余个城市,我们也会不断去适应新的设计需求,而关于实体书店的变革,我们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创意总监:高少康
品牌设计:
设计总监:张大勇
设计师:曹宇 龙楚静
空间设计:
设计总监:杨振钰
设计师:徐翠梅 肖康 欧阳家声
插画师:肉肉
视频、空间素材提供:十点书店
插画师:肉肉
以上内容为靳刘高设计原创
转载请联系后台
相关案例推荐
靳刘高设计